我國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,而且也調整了很多年,但是進度非常緩慢,甚至出現了不如不調整的狀況,中央的決策和政策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,但是真正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卻阻力重重,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,既有社會因素也有人為因素。雖然多項政策的頒布和實施對市場的信心起到了很多的鼓舞和提振,但是我們也要看到,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所面臨的矛盾和沖突依然非常突出,而這些沖突是否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,將對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。
一、中央與地方的沖突。
這種矛盾應該說由來已久,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的權利偏大,對中央的很多政策會結合地方的利益進行落實,這就必然會造成不利于地方的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被大打折扣。地方政府為了推進城市化進程,為了地方的經濟發展,甚至是為了政府的業績,開始向銀行大量借貸,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負債率明顯偏高。不可否認,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,那么中央政府怎么樣才能更好的解決與地方政府的這種矛盾,從而達到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的目標呢?我想在這方面很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。
二、國企與民企之間的沖突。
這個沖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:一是資源利用;二是合并重組。從資源利用上講,上半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,大力整合國內礦產資源,并且資源配置優先考慮大型鋼鐵企業,我們都知道,除了沙鋼和日照等個別鋼企之外,其他的民營鋼企基本上都屬于中小鋼鐵企業,所以國內鐵礦石資源的優先權肯定輪不到他們。目前吵得沸沸揚揚的山鋼重組日照鋼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一個是國企,一個是民企,日照鋼鐵每年幾十個億的純利潤,而山鋼在同期卻一直在虧損,所以日鋼并不情愿被山鋼重組,在這中間地方政府不但充當了紅娘’,更扮演著話事人’的角色,日鋼董事長杜雙華在重組之后將失去對日鋼的控制權。這么好的一個企業,被生拉硬拽的拖下水’,怎么能不叫人惋惜呢?但是除了一聲嘆息,又能怎么樣呢?在完成中央制定的將800多家鋼企重組成200家鋼企的過程中,這種大魚吃小魚’的現象將會一直存在,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將更加難以調和。
三、鋼企與鋼貿商之間的沖突。
這種沖突隨著鋼貿企業的不斷增多以及市場信息的不斷透明,正在變得日益嚴重。自從2003-2004年,鋼市經歷了一輪大起大落之后,鋼貿企業便如雨后春筍般的遍地開花,與此同時伴隨市場信息化的不斷發展,鋼鐵行業的暴利時代也逐漸的走向沒落。尤其是近年來,隨著鋼鐵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大,利潤的不斷萎縮,鋼企與鋼貿商之間的矛盾也變得日益尖銳。鋼貿商的下游市場部分被鋼廠搶占,業內人士都很清楚,鋼廠利用自身的優勢一直在向下游終端滲透,原本下游很多由鋼貿商供貨的大客戶,都變成了鋼廠的直供戶,鋼貿商們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,而對此只能是敢怒不敢言。
其實矛盾和沖突還有很多,像鋼企與礦山之間的矛盾,進口礦與國內礦之間的沖突,以及國內鋼企在國外投資或者合并重組過程中所造成的沖突等等,這些矛盾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鋼鐵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效果,那么如何正確、全面、穩妥的處理這些矛盾,變成了這次改革的當務之急,雖說欲速則不達,但是鈍刀割肉’我們已經嘗試了很多年了,很顯然沒有任何效果,怎么樣快速、高效的完成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重擔,將是考驗政府的決心和智慧的關鍵,也是維持鋼鐵行業健康、穩定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。 |